一、货币供应量指标 (M0, M1, M2)
它们代表了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总量,范围从最窄(流动性最强)到最宽(包含更多“准货币”)。不同国家/地区的具体定义可能略有差异,以下是普遍理解(以中国为例):
-
M0 (流通中现金):
- 含义: 最狭义的货币供应量。
- 包括: 银行体系以外的流通中的现金。通俗地说,就是企业和居民手中持有的、不在银行金库里的纸币和硬币。
- 特点: 流动性最强,随时可以直接用于购买商品和支付劳务。
-
M1 (狭义货币供应量):
- 含义: 在 M0 基础上增加了流动性几乎等同于现金的存款。
- 包括: M0 + 单位活期存款 (企业活期存款) + 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通常指可以随时支取的结算账户存款,如借记卡账户)。
- 特点: 代表了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是短期内可以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反映了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M1 增长较快通常意味着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
-
M2 (广义货币供应量):
- 含义: 在 M1 基础上增加了流动性稍差,但通过一定手续可以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存款形式(“准货币”)。
- 包括: M1 +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 单位定期存款 + 其他存款 (如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等)。
- 特点: 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是货币当局(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时最关注的指标之一。M2 的增长通常反映了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M2 增速过快常被视为通胀的信号之一。
简单总结关系:
- M0 = 现金 (银行体系外)
- M1 = M0 + 活期存款 (主要是企业活期和个人结算账户)
- M2 = M1 + 定期存款 + 储蓄存款 + 其他存款
- 流动性: M0 > M1 > M2
- 范围: M0 < M1 < M2
二、CPI (消费者价格指数)
- 含义: Consumer Price Index,即消费者价格指数。
- 作用: 衡量一篮子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随时间变动的相对数。
-
目的:
- 反映通货膨胀程度: CPI 是最常用、最直观的通胀指标。如果 CPI 持续上涨,表明通胀压力增大;如果 CPI 持续下降,则表明有通缩风险。
- 衡量生活成本变化: CPI 的变动直接影响居民的购买力。CPI 上涨意味着同样的钱能买到的东西变少了,生活成本上升。
- 宏观经济调控依据: 政府和央行会密切关注 CPI 数据,并据此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加息、降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
- 计算: 统计部门定期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如食品、衣着、居住、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等),跟踪其价格变化,并按照它们在居民消费中的重要性赋予不同的权重,然后计算综合指数。
- 核心 CPI (Core CPI): 通常指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 CPI。因为食品和能源价格容易受短期因素(如天气、地缘政治)剧烈波动,核心 CPI 更能反映物价的长期趋势和潜在通胀压力。
三、其他常用的经济/金融缩写及其含义
- 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 国内生产总值。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的最核心指标。
- GNP (Gross National Product): 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国民(包括本国公民以及常住外国但未加入外国国籍的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与 GDP 的主要区别在于核算范围(GDP 按地域,GNP 按国民)。
- PPI (Producer Price Index): 生产者价格指数。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指数。是反映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指标,也是预测未来 CPI 变化的先行指标(因为生产环节的成本变化最终会传导到消费端)。
-
PMI (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 采购经理人指数。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结果统计汇总、编制而成的指数。是监测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通常以 50% 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
- PMI > 50%: 反映经济总体扩张。
- PMI < 50%: 反映经济总体收缩。
- 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外国直接投资。指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台胞以及中国在境外注册的企业)按中国有关政策、法规,用现汇、实物、技术等在中国境内开办外商独资企业、与中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包括外商投资收益的再投资),以及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
-
IR (Interest Rate): 利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本金的比率。是调节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也影响投资、消费、汇率等。
- 存款利率: 银行付给储户的利息比率。
- 贷款利率: 银行向借款人收取的利息比率。
- 基准利率: 央行发布的指导性利率(如中国的 LPR - Loan Prime Rate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是其他利率定价的基础。
- RRR (Reserve Requirement Ratio): 存款准备金率。指中央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提高 RRR 意味着收紧银根(减少可贷资金),降低 RRR 意味着放松银根(增加可贷资金)。
- FX (Foreign Exchange): 外汇。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凭证和信用凭证。通常也指汇率(Exchange Rate)。
- FX Rate (Foreign Exchange Rate): 汇率。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例如,1美元兑换多少人民币(USD/CNY)。
- Balance of Payments (BOP): 国际收支平衡表。系统记录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的统计报表。主要包括经常账户 (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收益、经常转移) 和资本与金融账户 (资本转移、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储备资产)。
-
Trade Surplus/Deficit (贸易顺差/逆差): 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出口商品和服务的总值与进口商品和服务的总值之间的差额。
- 出口 > 进口: 贸易顺差。
- 出口 < 进口: 贸易逆差。
- Fiscal Policy (财政政策): 政府运用税收和政府支出手段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 Monetary Policy (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等中介目标,来影响经济活动,以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最终目标的政策。主要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再贷款利率等。
- Unemployment Rate (失业率): 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就业人口 + 失业人口)的百分比。是反映劳动力市场状况和经济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
-
Gini Coefficient (基尼系数):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数值在 0 到 1 之间:
- 0 表示绝对平均(每个人的收入都一样)。
- 1 表示绝对不平均(所有收入集中在一个人手中)。
- 数值越大,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平等。通常 0.4 被视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